
南方日报讯 (记者/王彪)5月15日,《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》发布,全省常住人口为人,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人,占74.15%,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提高7.97个百分点;分区域看,珠三角核心区人口为人,占61.91%,与2010年相比比重上升8.04个百分点。
“人口的过度集聚主要是劳动力流动和集聚,这也是人口格局快速变化的根本动力。”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王广州认为,广东未来一方面要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、升级,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发挥珠三角核心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,从而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、协调发展。
人口涌流中,东莞成为广东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,常住人口总量达1047万人,仅次于广州(1868万人)和深圳(1756万人)。佛山以常住人口950万人居全省第四。此外,全省21个市中,人口在50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市有6个,在300万人至500万人之间的市有5个。
714万人,这是深圳从2010年到2020年的人口增加数,相当于全省同期增量2171万的1/3,同期,广州、佛山、东莞、惠州、中山常住人口分别增加598万人、230万人、225万人、145万人、130万人。
深圳还是“最青春”的城市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5.36%,比全省平均低6.99个百分点,比全国平均低13.34个百分点。同样年轻的还有东莞,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5.47%,与深圳接近,15—59岁人口占比达81.41%,居全省首位。
从人口性别比(以女性为100,男性对女性的比例)来看,东莞是广东人口性别比最高的城市,达到130.06,这一指标最低的梅州,性别比为101.65,全省平均为113.08。
从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看,深圳、广州、珠海位列前三,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大学(指大专及以上)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人、人和人,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1.86年、11.61年和11.46年。
分区域看,珠三角核心区人口为7801万人,占61.91%,比2010年上升8.04个百分点;沿海经济带东翼地区人口为1632万人,占12.95%,比2010年下降3.16个百分点;沿海经济带西翼地区人口为1576万人,占12.51%,下降2.10个百分点;北部生态发展区人口为1592万人,占12.63%,下降2.78个百分点。
从人口流动看,全省人户分离人口为6064万人,其中,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857万人,比2010年增长244.49%,流动人口为5207万人,比2010年增长51.71%。流动人口中,外省流入广东人口为2962万人,省内流动人口为2244万人。
纵深
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,外省流入广东人口近3000万
珠三角集聚态势更加明显
5月15日,《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》发布,全省和21个城市的主要人口数据悉数公布。公报显示,跨省、跨市和跨县区的人口流动仍旧明显,城镇化继续推进,人口向珠三角集聚的态势更加明显,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,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。合理利用人口红利,推动人口素质提升,成为广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。
深圳人口10年增714万珠三角聚集全省62%常住人口
714万,这是深圳从2010年到2020年的人口增加量,相当于全省同期增量2171万的1/3,比同期江苏全省人口增量(609万)还多百万,10年常住人口增长率高达68.47%,同样全省第一。
类似的情况也在更多城市上演。
作为国家中心城市,广州10年间人口增加598万人,佛山、东莞、惠州、中山分别增加230万人、225万人、145万人、130万人。其中,东莞以1047万人的常住人口数成为广东第三个千万级人口大市。
从全省来看,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态势明显,全省在50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市有6个,在300万人至500万人之间的市有5个,少于300万人的市有7个。其中,常住人口居前五位的市合计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为50.14%。
“人口的高度聚集形成了特大、超大城市乃至城市群。”王广州认为,人口聚集的规模效应和效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,一方面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机遇;另一方面,为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需要面对的问题,面对超大城市发展,需要积极谋划,做好前瞻性预判,防止大城市病,破解超大城市人口现代化治理难题。
珠三角其他城市的魅力也在凸显:惠州的常住人口数超过600万,江门以480万人口迈向特大城市,中山实现300万到400万人口的跨越。珠海虽然10年新增人口数88万人,和广深等市有差距,但原有人口规模较小,故人口增长率高达56.36%,仅次于深圳,位居全省第二。
文章来源:《南方人口》 网址: http://www.nanfangrenkou.cn/zonghexinwen/2022/0423/819.html